Author: Scott H. Young

九個法則

  1. 後設學習:先畫一張學習地圖
  2. 專心致志:把刀磨礪
  3. 直截了當:走最短的路,勇往直前
  4. 反覆操練:直擊你最大的弱點
  5. 提取記憶:用測驗來學習
  6. 意見回饋:別閃避重拳
  7. 保留記憶:別往有漏洞的桶子倒水
  8. 培養直覺:先挖掘、再累積
  9. 勇於實驗:往舒適圈外探索

後設學習:先畫一張學習地圖

  • Metalearning

  • Story: Kenneth Pike and mono-lingual fieldwork

  • 為什麼?瞭解自己的學習動機以及學成後的效果

  • 做什麼?

    • 製表:
      • 概念:所有需要瞭解的事
      • 事實:所有需要記憶的事
      • 程序:一切需要練習的事
    • 個別表示出最具有挑戰性的項目
    • 瞭解到關鍵步驟(例如:人臉繪圖的關鍵在於五官的距離)就可以進行大量練習(標註五官位置再跟真實照片比對)
  • 如何學?

    • 標杆學習法
      • 參考大學專業科系的 syllabus
      • 瞭解其他專家如何學習的
    • 強調 / 排除法
      • 省略不一致的部分:例如:目標是口說,就省略確切單字拼寫
  • 百分之十法則

    • 投入預期全部學習時間的 10% 去進行學習規劃
    • e.g. 六個月,每周 4 hrs 大約需要 10 hrs 去進行規劃
  • 報酬遞減與邊際效益計算

  • 邊學邊研究 修正計劃,找出更好的學習測略

專心致志:把刀磨礪

  • Story: Caroline Herschel
  • 覺察:承認自己正在拖延是解決拖延的第一步!
    • 第一根心理支架:撐過最一開始的痛苦的幾分鐘
    • 第二根心理支架:使用番茄鍾
      • 設定「允許休息」的條件
  • 無法持續專注:
    • 心流與「超速學習」可能互相衝突 - 高強度學習很難製造出心流體驗
    • 對於違反先前已經累積的自動學習模式有抗力
  • 分心來源
    • 環境雜亂
      • 找筆、開燈、聽音樂、看通知
    • 學習任務不容易維持專心
      • 選用跟更容易維持學習的工具(例如:影片 v.s. 閱讀)
      • 不應該為了保持專注而選擇一個較不「直截了當」(法則三)或是「無法取得意見回歸的」(法則六)的工具
      • 使用一些輔助工具,例如用筆統整,來避免陷入閱讀催眠狀態
    • 心(自己的情緒)混亂
      • 負面情緒、焦慮、白日夢
      • 正念
  • 真正的專注
    • 興奮感 cross 工作複雜度
    • 興奮感太強:影響專注 - 容易發散
    • 放鬆的專注:較大的意識空間,可以容納更多想法
    • 最佳化大腦的興奮程度
  • 單純的工作可能會需要稍微吵雜的環境?需要自我測試

直截了當:走最短的路,勇往直前

  • Story: Vatsal Jaiswal and Revit software
  • 自學的內容最好與職場用到的接近!
  • 直接學習我們想做的事情不大舒服、無聊或挫折,因此便將就於某本書、某次上課或某種應用軟體,以為這能讓我們變得更在行
  • 真正的學習,其實是在直接做你想變擅長的事時候才會發生。
  • 學習遷移 - transfer learning
    • 「形式訓練論」是 bullshit
    • 真正的學習 - 儘可能減少 far transfer,也就是儘可能拉近學習與應用的場域
    • 必須要時刻檢測所學知識的實用性,降低遷移學習的距離(理論 - 實際應用,far transfer);如果無法進到真是環境練習,次佳選項就是大量的情境 & 考古題。
  • 幾種直接學習的方法
    • 以「計劃」(or 專案 / project)為基礎來進行學習
    • 沉浸式學習(身處過程):特別是學習新語言
    • 飛行模擬法 - skype 私人家教 > 背誦單字
    • 矯枉過正法:進入要求極高的環境中訓練

反覆操練:直擊你最大的弱點

提取記憶:用測驗來學習

意見回饋:別閃避重拳

保留記憶:別往有漏洞的桶子倒水

培養直覺:先挖掘、再累積

勇於實驗:往舒適圈外探索